鋼制壓力容器熱處理通用工藝規程文件
1、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碳鋼、低合金鋼焊接構件的焊后熱處理工藝。
本標準適用于鍋爐、壓力容器的碳鋼、低合金鋼產品,以改善接頭性能,降低焊接殘余應力為主要目的而實施的焊后熱處理。其他產品的焊后熱處理亦可參照執行。
2、引用標準
下列標準所包含的條文,通過在本標準中引用而構成為本標準的條文。在標準出版時,所示版本均為有效。所有標準都會被修改,使用本標準的各方應探討使用下列標準***新版本的可能性。
GB9452-1988 熱處理爐有效區測定方法。
3、要求
3.1 人員及職責
3.1.1 熱處理操作人員應經培訓、考核合格,取得上崗證,方可進行焊后熱處理操作。
3.1.2 焊后熱處理工藝由熱處理工藝員編制,熱處理責任工程師審核。
3.1.3 熱處理工應嚴格按焊后熱處理工藝進行操作,并認真填寫原始操作記錄。
3.1.4 熱處理責任工程師負責審查焊后熱處理 原始操作記錄(含時間—溫度自動記錄曲線),核實是否符合焊后熱處理工藝要求,確認后簽字蓋章。
3.2 設備
3.2.1 各種焊后熱處理及裝置應符合以下要求:
a) 能滿足焊后熱處理工藝要求;
b) 在焊后熱處理過程中,對被加熱件無有害的影響;
c) 能保證被加熱件加熱部分均勻熱透;
d) 能夠準確地測量和控制溫度;
e) 被加熱件經焊后熱處理之后,其變形能滿足設計及使用要求。
3.2.2 焊后熱處理設備可以是以下幾種之一:
a) 電加熱爐;
b) 罩式煤氣爐;
c) 紅外線高溫陶瓷電加熱器;
d) 能滿足焊后熱處理工藝要求的其他加熱裝置
3.3 焊后熱處理方法
3.3.1 爐內熱處理
a) 焊后熱處理應優先采用在爐內加熱的方法,其熱處理爐應滿足GB9452的有關規定。在積累了爐溫與被加熱件的對應關系值的情況下,爐內熱處理時,一般允許利用爐溫推算被加熱件的溫度,但對特殊或重要的焊接產品,溫度測量應以安置在被加熱件上的熱電偶為準。
b) 被加熱件應整齊地安置于爐內的有效加熱區內,并保證爐內熱量均勻、流通。在火焰爐內熱處理時應避免火焰直接噴射到工件上。
c) 為了防止拘束應力及變形的產生,應合理安置被加熱件的支座,對大型薄壁件和結構、幾何尺寸變化懸殊者應附加必要的支撐等工裝以增加剛性和平衡穩定性。
3.3.2 分段熱處理
焊后熱處理允許在爐內分段進行。被加熱件分段進行熱處理時,其重復加熱長度不小于1500mm。被加熱件的爐外部分,應采取合適的保溫措施,使溫度梯度不致影響材料的組織和性能。
3.3.3 整體爐外熱處理
進行整體爐外熱處理時,在滿足3.2.1的基礎上,還應注意:
a) 考慮氣候變化,以及停電等因素對熱處理帶來的不利影響及應急措施;
b) 應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證被加熱件溫度的均勻穩定,避免被加熱件、支撐結構、底座等因熱脹冷縮而產生拘束應力及變形
3.3.4 局部熱處理
B、C、D類焊接接頭,球形封頭與圓筒相連的A類焊接接頭以及缺陷焊補部位,允許采用局部熱處理方法。局部熱處理時,焊縫每側加熱寬度不小于鋼材厚度δs的2倍(δs為焊接接頭處鋼材厚度);接管與殼體相焊時加熱寬度不得小于鋼材厚度δs的6倍。靠近加熱區的部位應采取保溫措施,使溫度梯度不致影響材料的組織和性能。
3.4 焊后熱處理工藝參數
3.4.1 被加熱件入爐或出爐時的溫度不得超過400℃,但對厚度差較大、結構復雜、尺寸穩定性要求較高、殘余應力值要求較低的被加熱件,其入爐或出爐時的爐內溫度一般不宜超過300℃。
3.4.2 焊件升溫至400℃后,加熱區升溫速度不得超過(5000/δs)℃/h,且不得超過200℃/h,***小可為50℃/h。
3.4.3 升溫時,加熱區內任意5000mm長度內的溫差不得大于120℃。
3.4.4 保溫時,加熱區內***高與***低溫度之差不宜超過65℃。
3.4.5 升溫保溫期間,應控制加熱區氣氛,防止焊件表面過度氧化。
3.4.6 爐溫高于400℃時,加熱區降溫速度不得超過(6500/δs)℃/h,且不得超過260℃/h,***小可為50℃/h。
3.4.7 焊件按3.4.1的出爐溫度出爐后應在靜止空氣中繼續冷卻。
掃一掃 加微信
返回頂部